永固寺
逶迤沙口村,岁晏过其地。
前有修竹林,云是永固寺。
不知何年建,台殿今颓弃。
下马览荒迹,石碑震雷碎。
独存宋遗钟,上铸景定字。
塔院牛羊入,朱龛鸽雀戏。
诸天金碧色,剥落三之二。
曩峕祈福人,岁饥阒无至。
天寒夜阴黑,往来哭魑魅。
一僧寂无侣,昼拥袈裟睡。
钵尘恒苦饥,徒抱西来意。
荧荧石莲灯,照我激清喟。
眺古反重悲,感发非崇异。
空门启冥筌,净界参元譬。
慈航那可援,瘴海得攸济。
呼僧吹法螺,一醒诸缘累。
前有修竹林,云是永固寺。
不知何年建,台殿今颓弃。
下马览荒迹,石碑震雷碎。
独存宋遗钟,上铸景定字。
塔院牛羊入,朱龛鸽雀戏。
诸天金碧色,剥落三之二。
曩峕祈福人,岁饥阒无至。
天寒夜阴黑,往来哭魑魅。
一僧寂无侣,昼拥袈裟睡。
钵尘恒苦饥,徒抱西来意。
荧荧石莲灯,照我激清喟。
眺古反重悲,感发非崇异。
空门启冥筌,净界参元譬。
慈航那可援,瘴海得攸济。
呼僧吹法螺,一醒诸缘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古寺的凄凉景象,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无奈。
诗人路过一个叫沙口村的地方,看到一座名为永固寺的破败寺庙。寺庙早已荒废,台殿倒塌,石碑碎裂,只剩一口宋代铸造的钟还能证明它曾经的辉煌。如今寺庙成了牛羊的栖息地,鸽子在佛龛上嬉戏,原本金碧辉煌的佛像也褪色剥落。曾经香火鼎盛的寺庙,如今因为饥荒连祈福的人都不来了,只剩下一个孤独的僧人,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守着残灯度日。
诗人触景生情,感叹人生无常,寺庙名为"永固",却难逃衰败的命运。他想到佛教的教义,虽然提倡超脱苦难,但现实中人们依然深陷痛苦无法自拔。最后诗人请僧人吹响法螺,希望能唤醒世人,摆脱世俗的牵绊。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生动的画面展现荒凉:牛羊入塔院、鸽雀戏佛龛等细节,让衰败感扑面而来 2. 强烈的今昔对比:从"金碧色"到"剥落三之二",凸显时光的无情 3. 深刻的哲理思考:通过寺庙的兴衰,引发对永恒与无常的思考 4. 真挚的人文关怀:对孤僧处境的描写,体现对底层修行者的同情
诗人没有简单地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景象和人物,让读者自己感受世事无常的道理,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比直接说教更有感染力。
李濂
(1489—1566后)明河南祥符人,字川甫,一作川父,号嵩渚。正德九年进士。任沔阳知州、同知宁波府,升山西佥事。少负俊才,尝驰马夷门外,酾酒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里居四十余年而卒。博学多闻,以古文名于时。曾作《理情赋》,李梦阳见而往访。濂初甚得意,久之,乃知梦阳持论偏颇。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医史》、《观政集》、《嵩渚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