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仲画老子见赠旧寄观音像并此奉谢
本家楚濑乡,远师周柱史。
流沙竟长往,谷神应不死。
真源古县近西原,祠宇荒凉旧宅存。
不见犹龙写生色,秪同摸象解空言。
衡山先生今顾陆,赠我真人真一幅。
天机渊默藏根柢,日角分明辨眉目。
先生高士非画师,一纸千金难易之。
四方求者苦不得,我未往求先见遗。
往年曾寄圆通像,髣髴白衣来海上。
今者挥毫图伯阳,恍惚青牛归故乡。
老夫家居贫转剧,偶然富与公侯敌。
箪瓢匮乏无斗储,箧椟缄縢有双璧。
平生嗜好释与仙,幸遭同病还相怜。
已将彩绘作佛事,更拟形似传灵筌。
学通二氏我何有,画备六法谁能先。
不惭俚调酬妙品,往来聊结三生缘。
流沙竟长往,谷神应不死。
真源古县近西原,祠宇荒凉旧宅存。
不见犹龙写生色,秪同摸象解空言。
衡山先生今顾陆,赠我真人真一幅。
天机渊默藏根柢,日角分明辨眉目。
先生高士非画师,一纸千金难易之。
四方求者苦不得,我未往求先见遗。
往年曾寄圆通像,髣髴白衣来海上。
今者挥毫图伯阳,恍惚青牛归故乡。
老夫家居贫转剧,偶然富与公侯敌。
箪瓢匮乏无斗储,箧椟缄縢有双璧。
平生嗜好释与仙,幸遭同病还相怜。
已将彩绘作佛事,更拟形似传灵筌。
学通二氏我何有,画备六法谁能先。
不惭俚调酬妙品,往来聊结三生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感谢画家文徵明赠送老子画像的回赠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艺术和友情的珍视。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老子的传奇
开头用"楚濑乡""周柱史"等典故,讲述老子(道家创始人)西出函谷关的传说,暗示画像中的老子虽已远去,但精神永存。用"谷神不死"形容道家思想的永恒。
2. 画像的珍贵
诗人夸赞文徵明的画技高超("今顾陆"指媲美古代画圣顾恺之、陆探微),特别提到画像中老子"天机渊默"的神态和清晰的眉目。强调这不是普通画师能画的,用"一纸千金"突出其价值。
3. 两次赠画的缘分
之前文徵明送过观音像("白衣海上"指白衣观音),这次又送老子像("青牛归乡"用老子骑青牛的典故)。诗人幽默地说自己虽然生活清贫("箪瓢匮乏"),但拥有这两幅画就像拥有双璧珍宝。
4. 精神共鸣
诗人坦言自己既爱佛教也慕道教("嗜好释与仙"),与文徵明志趣相投("同病相怜")。最后谦虚表示自己虽研究两家学说,但更珍视这份通过书画结下的深厚情谊("三生缘"指前世修来的缘分)。
全诗亮点:
- 用"摸象解空言"批评不懂装懂的人,反衬画作传神
- "偶然富与公侯敌"用对比手法,说艺术比金钱更珍贵
- 结尾"往来聊结三生缘"升华主题,把书画往来比作跨越时空的知音之交
诗人通过两幅画,既表达对艺术的欣赏,更传递出"知音难觅"的感慨,展现明代文人以艺会友的雅趣。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