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亭观潮
海门东向沧溟阔,潮来怒捲千寻雪。
浙江亭下击飞霆,蛟蜃争驰奋髯鬣。
钜鹿之战百万集,呼声响震坤轴立。
昆阳夜出雨悬河,剑戟奔冲溃寻邑。
吴侬稚时学弄潮,形色沮懦心胆豪。
青旗出没波涛里,一掷性命轻鸿毛。
须臾风送潮头息,乱山稠叠伤心碧。
西兴浦口又斜晖,相望会稽云半赤。
诗家谁有坡仙笔,称与江山作勍敌。
援毫三叫句不成,但觉云涛满胸臆。
浙江亭下击飞霆,蛟蜃争驰奋髯鬣。
钜鹿之战百万集,呼声响震坤轴立。
昆阳夜出雨悬河,剑戟奔冲溃寻邑。
吴侬稚时学弄潮,形色沮懦心胆豪。
青旗出没波涛里,一掷性命轻鸿毛。
须臾风送潮头息,乱山稠叠伤心碧。
西兴浦口又斜晖,相望会稽云半赤。
诗家谁有坡仙笔,称与江山作勍敌。
援毫三叫句不成,但觉云涛满胸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以及弄潮儿的勇敢精神,最后抒发了诗人想用诗句记录这震撼场面的强烈愿望。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潮水来袭的震撼场面(前八句)
诗人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描写潮水:
- 潮水像从东海奔腾而来,卷起千丈高的白色浪花
- 潮声如雷霆轰鸣,浪花像蛟龙在搏斗
- 气势比历史上著名的钜鹿大战还要浩大
- 潮水冲击的力度,就像昆阳之战时暴雨冲垮城池一样猛烈
2. 弄潮儿的英勇表现(中间四句)
- 吴地少年从小学习弄潮
- 虽然外表看起来害怕,内心却充满勇气
- 他们举着青旗在浪涛中穿梭
- 把生命看得比羽毛还轻,完全不顾危险
3. 诗人的感慨(最后六句)
- 潮水退去后,只剩下群山和夕阳
- 诗人想用苏轼那样的文采来描写这壮丽景色
- 但提起笔却激动得写不出好诗句
- 只觉得胸中充满像潮水一样澎湃的激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历史战役作比喻,让读者能想象潮水的威力
2. 通过弄潮儿的对比(外表害怕内心勇敢),突出他们的英勇
3. 最后诗人"写不出来"的坦白,反而更生动地表现了潮景的震撼力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特别壮观的景色时,也会觉得"美得无法形容",诗人用这种真实感受结尾,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