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朝史有感十首

若讷希文受责均,前贤初岂有冤亲。
暮年颖上还惆怅,引得无穷射羿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通过几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若讷希文受责均”,提到两个人物——若讷和希文。他们可能因为某些事情而受到责备或惩罚,但作者认为这种责备是公平的,没有偏袒谁。这里作者似乎在暗示,历史上的很多冲突和误解,往往是因为双方立场不同,而不是谁对谁错。

第二句“前贤初岂有冤亲”,进一步延伸了这个思想。作者认为,古代的贤人(前贤)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去区分谁是自己人,谁是外人。他们对待事情是公正的,没有私心。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人公正无私的赞赏,同时也暗含了对现代社会复杂人际关系的反思。

第三句“暮年颖上还惆怅”,提到了一个人物——颖上。他在晚年时还感到惆怅,可能是因为回首往事,发现自己虽然有过辉煌,但也留下了遗憾。这句诗通过颖上的个人经历,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最后一句“引得无穷射羿人”,引用了“射羿”的典故。羿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射手,但最终因为过于自负而走向悲剧。这里作者用“射羿人”来比喻那些因为追求功名或权势而迷失自我的人。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不要像羿一样,过于执着于某些目标,最终反而失去更重要的东西。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做人要公正无私,不要被功名利禄所迷惑,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