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清音亭二首 其二

薄暮杳何适,高高登古亭。
地无南国瘴,帘卷半空星。
石瘦长人立,潭春皓雪停。
短才吟不就,终欲付丹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登上清音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和诗人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时分登上古老的清音亭。"杳何适"给人一种迷茫又向往的感觉,暗示诗人想寻找心灵的归宿。登上高处后,诗人感受到这里没有南方常见的湿热瘴气,反而能卷起帘子看到半空中的星星,环境清新宜人。

中间四句是精彩的景物描写:石头瘦削像高高站立的人,春天的潭水映照着白雪,仿佛时间静止。这些比喻生动形象,把静态的景物写得富有生命力。"潭春皓雪停"一句尤其巧妙,既写实景又营造出空灵意境。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面对如此美景,自己的才思却不够用,无法完全用诗句表达,最终只能把这些美景画下来。这既表现了景色的绝美,也透露出诗人谦虚的态度和对艺术的追求。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把景物、感受和艺术创作融为一体。诗中"石瘦长人立"等新颖的比喻,以及最后"付丹青"的巧妙构思,都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观察力和艺术表现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