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酷热干旱的秋天景象,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巧妙的比喻传递出对清凉的渴望。
前两句用视觉冲击力强的画面展现旱情:山间蒸腾着热浪像火焰在燃烧("爞爞"形容热气蒸腾),墙头的草枯死大半,仅存的也半青半黄。这里用"旱火光"的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热浪的可视化形态,枯草的青黄相间则暗示旱情持续时间之长。
后两句转为听觉和触觉描写:空空的肠胃像晴天闷雷般咕咕作响,这个新颖的比喻把生理反应与自然现象结合,既写实又充满想象力。最后一句"乞梧桐一夜凉"是点睛之笔,梧桐在古诗中常与秋凉相联系,用"乞"字突出对凉爽的迫切渴望,让整首诗从炎热的压抑中透出一丝希望。
全诗短短四句,从视觉的热浪到听觉的肠鸣,最后落到对清凉的期盼,层层递进中完成情感升华。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枯草、雷声等意象的巧妙组合,让读者自然体会到干旱环境中生命的煎熬与顽强。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