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栗夫归省
生当全盛时,仍遇至乐事。
岂因掇高科,不在登贵仕。
故园寄吴江,游钓旧为戏。
别来馀七年,往往入梦寐。
家有大父母,八帙行且至。
手题数行书,昨者附乡使。
书云吾衰矣,久望汝归侍。
汝父母犹壮,归日尚可迟。
老人风中烛,此语真善譬。
此意岂不知,此愿独不遂。
明主勤万几,旷职儆有位。
故缓归省期,俾尽匪懈义。
而况宵旰间,切切在法吏。
私情苦难伸,如絷千里骥。
遥望天之南,安得插双翅。
终焉舜文心,天下以孝治。
一朝恩诏颁,跪听殊足慰。
又如骥欲奔,始脱衔与辔。
匆匆治行装,旧馆视若弃。
载感明主恩,仍给道里费。
长河引轻舟,连日风更利。
鲈乡适新秋,水芳散荷芰。
日出垂虹桥,骈肩看乘驷。
登堂问起居,称寿先举觯。
此髫者吾儿,彼冠者汝季。
各令向前拜,起立亦以次。
邻里争入门,感叹共惊异。
斑白映锦衣,三世一堂备。
此乐难具陈,尽出上所赐。
努力在他年,图报端可冀。
岂因掇高科,不在登贵仕。
故园寄吴江,游钓旧为戏。
别来馀七年,往往入梦寐。
家有大父母,八帙行且至。
手题数行书,昨者附乡使。
书云吾衰矣,久望汝归侍。
汝父母犹壮,归日尚可迟。
老人风中烛,此语真善譬。
此意岂不知,此愿独不遂。
明主勤万几,旷职儆有位。
故缓归省期,俾尽匪懈义。
而况宵旰间,切切在法吏。
私情苦难伸,如絷千里骥。
遥望天之南,安得插双翅。
终焉舜文心,天下以孝治。
一朝恩诏颁,跪听殊足慰。
又如骥欲奔,始脱衔与辔。
匆匆治行装,旧馆视若弃。
载感明主恩,仍给道里费。
长河引轻舟,连日风更利。
鲈乡适新秋,水芳散荷芰。
日出垂虹桥,骈肩看乘驷。
登堂问起居,称寿先举觯。
此髫者吾儿,彼冠者汝季。
各令向前拜,起立亦以次。
邻里争入门,感叹共惊异。
斑白映锦衣,三世一堂备。
此乐难具陈,尽出上所赐。
努力在他年,图报端可冀。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在外做官的人(赵栗夫)收到家书后想回家探亲的复杂心情,以及最终如愿归家的温馨场景。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忠孝难两全"的纠结和"团圆最珍贵"的感动。
第一部分:想家却不能回(前16句)
- 开头说主人公处在人生巅峰(做官顺利),但最让他开心的却是收到老家来信。用"风中烛"比喻年迈的祖父母,说老人就像风里的蜡烛随时会熄灭,让人揪心。
- 虽然皇帝工作繁忙需要他尽职,但"私情苦难伸"这句特别真实——就像被拴住的千里马,明明想飞奔回家却动弹不得。
第二部分:终于能回家了(中间12句)
- 转机是皇帝突然批准他休假,"如骥欲奔"的比喻和前面呼应,表现他迫不及待的心情。收拾行李时连官邸都懒得再看,生动体现归心似箭。
- 路上"长河引轻舟"的描写很美,顺风顺水的行程暗示着团圆的顺利。特意提到"鲈乡新秋",既点明回家时节(秋天),又暗用"莼鲈之思"的典故(古人用家乡的莼菜鲈鱼代表思乡)。
第三部分:团圆时刻(最后16句)
- 最动人的是回家场景:邻里围观惊叹,祖父母穿着喜庆衣服,三代同堂。让孩子依次拜见的细节特别生活化,"此髫者吾儿,彼冠者汝季"就像在给老人介绍孙辈。
- 结尾把这份天伦之乐归功于皇恩,虽然带着当时必须感谢皇帝的惯例,但"斑白映锦衣"的画面已经说明——老人健康活着、儿孙绕膝,才是真正的幸福。
全诗亮点:
1. 用"千里马"的比喻贯穿全篇,把职场束缚与亲情渴望的矛盾写活了
2. 没有刻意煽情,但"老人风中烛""邻里争入门"这些细节格外打动人
3. 最后团圆场景像一幅温馨风俗画,让现代人也能感受到"回家真好"的共鸣
这首诗告诉我们:无论古今,对家人的牵挂和团聚的喜悦永远是最朴素动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