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梅宛陵诗集书后 其二

人谓诗以穷而工,我谓工诗而后穷。
自古诗人多富贵,《雅》《颂》作者何雍容。
间有孤生一枝笔,不与群雅相和同。
驱使神鬼出奇怪,雕剜造化开屯蒙。
江山涕泣诉真宰,恐千万年无鸿濛。
然后帝乃降薄罚,捐除禄命称诗雄。
使公稍能自贬损,登之馆阁声隆隆。
公乃爱穷死不悔,君相欲福难为功。
呜呼《大雅》久沦丧,齐鸣瓦缶轻黄钟。
江河赖此为砥柱,倒障狂澜使勿东。
万岁千秋有述作,何须与世问穷通。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人们常说诗人因为生活困苦才能写出好诗("诗穷而后工"),但作者却反过来说,是因为诗写得太好才导致诗人命运坎坷("工诗而后穷")。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作者就提出反常识的观点:历史上很多著名诗人其实生活优渥,比如《诗经》中《雅》《颂》的作者们都很从容。只有少数特立独行的诗人,他们的诗风与众不同。

2. 接着描述这些诗人的创作特点:他们能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揭示自然奥秘。这种才华甚至让天地都感到震撼,担心千万年后都不会再有这样的天才。

3. 然后解释为什么好诗人会穷困:这是上天的"轻微惩罚",用剥夺富贵来换取诗坛地位。如果这些诗人愿意稍微妥协,本可以飞黄腾达,但他们宁愿穷困也不改变创作风格。

4. 最后感叹真正的诗歌艺术已经衰落,低俗作品反而受到追捧。这些坚守艺术本真的诗人就像中流砥柱,在文化衰败时坚守正道。他们的作品会流传千古,根本不必在意一时的穷达。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颠覆了传统认知,提出才华反而招致困苦的新颖观点
- 用生动比喻(如"驱使神鬼""雕剜造化")展现诗人的创造力
- 歌颂了坚持艺术理想、不向世俗低头的文人风骨
- 最后将诗人比作"砥柱",突出了他们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本质上,这是为坚持艺术理想的诗人写的赞歌,认为真正的艺术价值超越世俗成败,会在历史长河中永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