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竹 其四 (戊戌稿,清光绪二十四年)

此君在今日,大觉无不可。
风雨震诸天,空山自龙卧。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竹子,实际上是通过竹子来表达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此君在今日,大觉无不可"是说:竹子(此君)在当下这个时代,已经看透了一切,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接受的。这里的"大觉"可以理解为大彻大悟,完全看开了。

后两句"风雨震诸天,空山自龙卧"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画面:外面风雨交加,仿佛要把整个天空都震动,但在空寂的山中,竹子依然像一条卧龙般安然自若。这里用"龙卧"来形容竹子,既展现了竹子挺拔的姿态,又暗示了它内在的高贵品格。

整首诗的精髓在于:通过竹子面对风雨时的从容姿态,表达了作者在动荡时代中保持内心平静、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竹子在这里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面对外界纷扰时内心的坚定与从容。这种以物喻人的写法,让诗歌既有画面感,又富含哲理。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