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随红日去,烟逐暮云飞⑴。
绿鬓随波散,红颜逐浪无。
因何逢伍相,应是想秋胡⑵。
举袖露条脱,招我饭胡麻(见《二老堂诗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画面感的场景,通过鲜明的意象和巧妙的对比,传递出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的感慨,同时隐含了对人生际遇的思考。

前两句“焰随红日去,烟逐暮云飞”用落日余晖和暮云飘散的动态画面,营造出黄昏时分的苍茫感。火焰随着太阳西沉而熄灭,炊烟追着晚霞飘散,这种自然景象的描写暗喻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中间四句突然转向人物描写。“绿鬓”(黑发)和“红颜”(青春面容)都是年轻人活力的象征,但它们在“波散”“浪无”中消散,暗示青春被时间无情冲刷。诗人用“伍相”(伍子胥)和“秋胡”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前者是忠臣,后者是负心汉,似乎在追问:为何人生会遇到不同的人?或许命运就像秋胡戏妻的故事般充满无奈。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出现一个生动的日常场景:有人扬起衣袖露出手镯(条脱),招呼诗人去吃胡麻饭。这个温馨的细节让整首诗突然接地气,仿佛在说:尽管时光飞逝、际遇难料,但生活中仍有触手可及的小确幸。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先用宏大的自然景象写时光,再用历史典故谈命运,最后用生活细节收尾,形成“天地—人生—烟火气”的巧妙过渡。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在画面对比中自己体会——青春会老去,际遇难预料,但当下的一饭一邀,或许就是生命最真实的温度。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