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同时暗含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农民靠天吃饭的现实困境和雨来的珍贵。
前四句写旱情严重:从南方兖州、豫州传来的旱灾消息令人忧愁,蝗虫幼虫还在啃食庄稼,越冬的小麦已经歉收。这里用"遗蝁""宿麦"等农事词汇,真实反映了灾情。
后四句写降雨的欣喜:诗人说"得雨宁嫌晚",体现农民对雨水渴望之深;"如膏"比喻雨水像油脂一样珍贵,滋润大地。最后两句尤为动人:不仅庄稼渴望雨水,诗人更希望甘霖不要只下在京城附近(皇州),而要惠及所有受灾地区,流露出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但字里行间充满对农事的了解和同情。通过旱灾与降雨的对比,既写出了自然的力量,也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胸怀。特别是结尾的呼吁,使这首诗超越了一般写景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