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水行(戊辰岁)
沛水东决如沸汤,家家水痕强半墙。
麦苗不收枣树烂,鸡犬缚尽无糟糠。
河上丈夫七尺身,插标牵女立水滨。
自言丰年娶得妇,结发甫能勾十春。
隔年生女如获宝,阿翁提携阿婆抱。
两岁三岁学步行,邻里尽誇皮肉好。
今秋粮限不过年,县官点夫夜拽船。
可怜此女八岁馀,决劵只卖四百钱。
钱财入手容易尽,但愿分投避饥馑。
借问上船何处州,异日经过烦附信。
答言家住越州城,绿树青山好托生。
桑树养蚕常着帛,湖田种稻早炊粳。
听罢那禁双泪流,相逢只合死前休。
闻道越中多赋敛,父北儿南两地愁。
麦苗不收枣树烂,鸡犬缚尽无糟糠。
河上丈夫七尺身,插标牵女立水滨。
自言丰年娶得妇,结发甫能勾十春。
隔年生女如获宝,阿翁提携阿婆抱。
两岁三岁学步行,邻里尽誇皮肉好。
今秋粮限不过年,县官点夫夜拽船。
可怜此女八岁馀,决劵只卖四百钱。
钱财入手容易尽,但愿分投避饥馑。
借问上船何处州,异日经过烦附信。
答言家住越州城,绿树青山好托生。
桑树养蚕常着帛,湖田种稻早炊粳。
听罢那禁双泪流,相逢只合死前休。
闻道越中多赋敛,父北儿南两地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农民在洪灾和苛政下家破人亡的悲惨画面。
开篇用"沸汤"形容洪水肆虐的场景,家家户户的墙被淹了一半,庄稼全毁,连鸡狗都被吃光了。一个七尺高的汉子在河边卖女儿,这个细节特别揪心——原本健壮的农民被逼到卖儿卖女的地步。
中间用对比手法写这个家庭的悲剧:原本娶妻生子其乐融融,女儿从小被全家人当宝贝养大。但因为交不起赋税被官府抓去拉船,只能把八岁的女儿贱卖。最讽刺的是,卖女儿的钱根本不够用,只能指望孩子去外地逃荒活命。
最后一段对话最扎心:父亲说要把女儿卖到越州(今绍兴),把那里描绘得像世外桃源。但听者突然流泪,因为知道越州同样赋税沉重。结尾"父北儿南两地愁"道破真相:无论留在灾区还是去外地,都是死路一条。
这首诗的震撼力在于:
1. 用具体家庭故事反映大灾难,比单纯写灾情更动人
2. 父亲强装镇定安排女儿未来的细节,展现底层百姓的坚韧与无奈
3. 最后揭穿"逃荒地也是火坑"的真相,打破读者最后一丝幻想
4. "卖女儿"这个极端选择,暴露出苛政比天灾更可怕
就像用镜头记录了一个古代家庭在灾难中的崩溃过程,让我们看到在封建制度下,普通百姓就像洪水中的蚂蚁,无论如何挣扎都难逃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