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秋过丫头岩有感

昔年北兵浒黄渡,官军一万丫岩驻。
岩前十里无人烟,焉知今日重生聚。
老翁殷勤指长孙,生时开庆方改元。
今年裹头明年娶,感荷太平天子恩。
传闻鼎湖龙又逝,空馀弓剑留人世。
天上唯多三数公,社稷苍生谁早计。
老翁忧时色枯槁,羸卧岩前分犊草。
京师来往千万人,欲问明时知者少。
嗣皇继圣生神灵,西陲何事犹徵兵。
襄樊未复郢又急,正阳新筑淮未平。
吾侪红额今有几,青袍白马纷纷是。
岩前鬼燐阴雨青,老翁说著心胆惊。
愿君努力扶休明,翁也菁羹橡饭安馀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位老翁的视角,讲述了战乱带来的苦难和对太平生活的渴望,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

开头回忆了战乱场景:当年敌军入侵,官军驻扎在丫头岩,方圆十里荒无人烟。老翁指着孙子感慨——孩子出生时年号刚改元(暗指朝代更替),如今孩子快成年能娶亲了,全靠天子带来的太平。这里用孙子的成长时间线,侧面反映百姓熬过战乱的艰辛。

但太平并不稳固。诗中提到皇帝驾崩("鼎湖龙逝"是帝王去世的委婉说法),朝廷人才凋零,国家危机重重。老翁虽然生活困苦(只能吃野菜橡果),却仍为国事忧心忡忡。他描述着现实困境:西部在打仗,襄樊等战略要地失守,新兵("红额"指裹红头巾的新兵)所剩无几,穿官服的("青袍白马")却到处都是。阴雨中鬼火闪烁的细节,更添乱世的恐怖氛围。

最后老翁的愿望令人心酸:他放弃了对自己的期待(只求野菜度日),却殷切希望听者能辅佐明君,创造太平盛世。这种普通百姓在苦难中仍心怀家国的情怀,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通过老翁的衣食住行、所见所闻,真实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生存状态,既有对和平的珍惜,也有对未来的隐忧,像一幅宋末动荡时期的民间浮世绘。

俞德邻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