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科举落榜后的复杂心情,既有失意的苦涩,也有对未来的希望。
前两句用"青门泪落"和"海云飞"的意象,描绘出榜后离京时的伤感。诗人想起当年意气风发,觉得功名如拾草芥般容易("青紫曾看拾芥微"),如今却落第而归。
中间四句是自我宽慰。五十岁了文章仍写得漂亮("五十文章犹锦字"),但科举成败暗藏天意("三千胜负有玄机")。考官("朱衣")看不上自己这样的小人物("孤豚细"),青山("翠岱")仿佛也在嘲笑自己独自归乡。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想到家中子弟都很优秀("诸郎尽英妙"),将来他们金榜题名("巍科"),就能重振家族荣耀。这种"替考"心理在古代很常见,父辈未竟的功名梦想常寄托在儿孙身上。
全诗情感起伏:从离京的悲伤,到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再到对家族未来的期待。诗人用"孤豚""匹马"形容自己的渺小,用"朱衣""翠岱"代表权贵和自然的冷漠,最后用"英妙""巍科"点亮希望,展现了古代读书人在科举压力下的典型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