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直言诗
东野小臣祜,圣朝垂泪言。
微尘岂裨助,永负丘山恩。
箕子昔为奴,所悲逢世昏。
明时便钳舌,切恐负乾坤。
臣当涉黄河,心目日且烦。
分明在人世,不喻波浑浑。
愿以所支流,却寻到昆崙。
但穷此生感,没齿宁为冤。
臣读帝王书,粗知治乱源。
文思苟未安,讵得宾四门。
陛下欲垂衣,一与夔契论。
成汤事不尽,勿更随波翻。
直者举其材,曲者寻其根。
直固不可遗,曲亦不可焚。
用材苟端审,帝道即羲轩。
陛下复土阶,四方敢高垣。
陛下喜雕墙,四方必重藩。
畋猎岂无娱,汤泉岂无温。
始知尧为心,清净自成尊。
比干不惮死,谏道久而存。
许由不务策,志士亦所敦。
兢兢小臣祜,万死甘词繁。
微尘岂裨助,永负丘山恩。
箕子昔为奴,所悲逢世昏。
明时便钳舌,切恐负乾坤。
臣当涉黄河,心目日且烦。
分明在人世,不喻波浑浑。
愿以所支流,却寻到昆崙。
但穷此生感,没齿宁为冤。
臣读帝王书,粗知治乱源。
文思苟未安,讵得宾四门。
陛下欲垂衣,一与夔契论。
成汤事不尽,勿更随波翻。
直者举其材,曲者寻其根。
直固不可遗,曲亦不可焚。
用材苟端审,帝道即羲轩。
陛下复土阶,四方敢高垣。
陛下喜雕墙,四方必重藩。
畋猎岂无娱,汤泉岂无温。
始知尧为心,清净自成尊。
比干不惮死,谏道久而存。
许由不务策,志士亦所敦。
兢兢小臣祜,万死甘词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以臣子身份向皇帝进谏的讽喻诗,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表达了治国理政的道理。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没齿宁为冤")是臣子的自白。诗人把自己比作微不足道的尘埃,但即使如此也要像古代忠臣箕子一样冒死进谏。他用"黄河浑水"比喻混乱的朝政,说自己宁愿逆流而上寻找清澈的源头(昆仑山),表达要追本溯源解决问题的决心。
第二部分("臣读帝王书"到"四方必重藩")是具体的治国建议。诗人用对比手法说明:皇帝怎么做,百姓就会效仿。就像装修房子,皇帝住土台阶,百姓就不敢建高墙;皇帝爱雕梁画栋,百姓就会追求奢华。这里用"装修房子"的日常比喻,说明上行下效的治国道理。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是总结劝诫。诗人用历史人物举例:比干以死进谏名垂千古,许由隐居不仕也被尊重。通过这两个极端例子说明,无论是积极进谏还是洁身自好,关键是要有原则。最后再次表明自己甘愿冒死进谏的忠心。
全诗最精彩的是用生活化比喻讲大道理。比如用"装修房子"比喻治国政策,用"黄河浑水"比喻朝政混乱,用"尘埃与高山"对比个人渺小与责任重大。这些比喻让深奥的政治谏言变得生动易懂,展现了诗人既忠诚敢言又善于劝谏的智慧。
张祜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