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观近时诗人往往有以前代台名为赋者辄用效颦以消馀暇 其七 望思台
金茎擎露空崔嵬,湖台筑恨心犹哀。
剖桐殡土事暧昧,祸机元自长生来。
寿踰大耋世已稀,赵国憸人心险巇。
盗兵诛佞两非是,屈氂督战犹惊疑。
衔冤竟殒鸠泉里,壶关三老言非迟。
向无少卿护病已,上林僵柳何缘起。
空馀老泪滴纹甃,斑斑相间苔花紫。
剖桐殡土事暧昧,祸机元自长生来。
寿踰大耋世已稀,赵国憸人心险巇。
盗兵诛佞两非是,屈氂督战犹惊疑。
衔冤竟殒鸠泉里,壶关三老言非迟。
向无少卿护病已,上林僵柳何缘起。
空馀老泪滴纹甃,斑斑相间苔花紫。
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古讽今,通过汉武帝"望思台"的历史典故,暗喻统治者因迷信长生而引发的悲剧。全诗用通俗的语言讲了一个权力与亲情的警示故事:
前四句用"金茎擎露"(汉武帝求仙的铜柱)和"湖台筑恨"(望思台)的对比,揭示追求长生反而招来丧子之祸的讽刺。就像现代人沉迷保健品却忽视健康一样,汉武帝为求长生不老,反而因猜忌害死了太子。
中间六句像历史纪录片般展开悲剧细节:八十多岁的汉武帝听信谗言(赵国憸人指奸臣江充),太子刘据被迫起兵却遭镇压(盗兵诛佞)。"屈氂督战"这个细节特别生动——连大将军都犹豫不决,侧面反映事件的荒诞性。
后六句用三个触目惊心的画面收尾:太子最终在鸠泉被害,就像现代豪门争产悲剧;"壶关三老"的劝谏来得太晚,暗示忠言逆耳;特别提到"少卿护病已"(大臣丙吉保护太子之孙),为故事留下希望——这个被救的婴儿(汉宣帝)后来成为明君,就像废墟里长出的新芽。
最妙的是结尾:斑驳的苔藓上滴着老泪,既写实又象征。就像今天我们参观历史遗迹时的感受,那些石砖上的青苔和水痕,仿佛还在诉说千年前的悔恨。诗人用这个意象提醒读者:权力与亲情的失衡,永远是人类要警惕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