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闲情八首 其四》像一幅江南水乡的工笔画,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闲适生活中的诗意片段。
前两句"宛转吴歌别有腔,蜻蛉舟小露红窗"先声夺人——吴侬软语的歌声在河面飘荡,蜻蜓般轻盈的小船里,偶然露出雕花的红窗。这里用"蜻蛉舟"的比喻既写船小轻灵,又暗含江南水乡的特有意象。
中间四句用两组精巧的对仗,像切换的电影镜头:梅花树下暮风轻拂,桃叶渡口春夜行舟;荀令的熏香渐渐消散,何郎的烛光摇曳生姿。这些画面看似零散,实则通过"香消烟寂"、"烛暗影幢"的细腻感受串联,营造出静谧朦胧的意境。
最后两句突然跳出画面,诗人想借谢道韫(东晋才女)的诗笔,把眼前景致化作六百双轻盈的鸾鸟。这个奇特的想象既点明前文都是诗人闲坐时的遐思,又以"六百双"的夸张数量,将整首诗推入浪漫空灵的境界。
全诗最妙处在于:表面写景,实则写心。通过吴歌、小舟、梅花、桃叶等典型意象的排列组合,配合"香消烛暗"的感官描写,最终呈现的不是具体场景,而是文人雅士那种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的闲适心境。末尾的"轻鸾六百双"更像是这种心境的物化表现,让无形的闲情有了翩跹的形态。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