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步韵
粤船夜傍春江泊①,江上高台扁黄鹤②。
黄鹤西去湘云孤,青楼千载涵江廓。
断矶湮水横白凿③,疏帘钩雨垂朱络④。
好山欲渡楚门来⑤,飞翠絪絪笼晓阁⑥。
遗恨高悬赤壁峰⑦,寒波夜漱鄂王宫⑧。
巴蜀雪消洞庭阔,苍茫直与天河通。
月明江上铁笛起,素怀顿觉生长风。
巫山云雨空寂寞,孤崖残火宿渔翁⑨。
咏游总付乾坤彦,鲛室珠玑倾过半⑩。
崔郎由赏谪仙人,骚坛今古惊词翰⑾。
登楼感物乡思生,回首苍梧渺不见⑿。
万花射日天宇澄⒀,清尊且对庐山面。
观风督府东吴豪⒁,海润芳胸平若练⒂。
玉壶皎皎剑光寒,毒岚瘴雾清江汉⒃。
黄鹤西去湘云孤,青楼千载涵江廓。
断矶湮水横白凿③,疏帘钩雨垂朱络④。
好山欲渡楚门来⑤,飞翠絪絪笼晓阁⑥。
遗恨高悬赤壁峰⑦,寒波夜漱鄂王宫⑧。
巴蜀雪消洞庭阔,苍茫直与天河通。
月明江上铁笛起,素怀顿觉生长风。
巫山云雨空寂寞,孤崖残火宿渔翁⑨。
咏游总付乾坤彦,鲛室珠玑倾过半⑩。
崔郎由赏谪仙人,骚坛今古惊词翰⑾。
登楼感物乡思生,回首苍梧渺不见⑿。
万花射日天宇澄⒀,清尊且对庐山面。
观风督府东吴豪⒁,海润芳胸平若练⒂。
玉壶皎皎剑光寒,毒岚瘴雾清江汉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泊长江、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既有壮阔的江景,也有深沉的历史怀想。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登楼所见(前八句)
写黄鹤楼周边的景色:夜晚停船江边,看到黄鹤楼高耸入云。黄鹤飞走只剩孤云,千年楼阁倒映江中。江边断崖被水淹没,雨丝像珠帘垂挂。远处青山仿佛要跨过楚地而来,晨雾中楼阁若隐若现。这里用"黄鹤""断矶""疏帘"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氛围。
2. 历史联想(中间八句)
由眼前景想到历史故事:赤壁之战的遗憾、岳飞抗金的鄂王宫。看到江水连通巴蜀与洞庭湖,想象它直通天河。月下笛声让人心潮澎湃,对比巫山云雨的寂寞,只剩渔火点点。这部分把地理景观和历史典故融合,展现时空的苍茫感。
3. 文人情怀(后八句)
写文人雅士在此吟咏的盛况,提到崔颢和李白在此留下的诗篇。登楼引发乡愁,回望苍梧(可能指故乡)却看不见。最后以"万花射日"的明亮景象作结,赞美东吴官员治理有方,像玉壶宝剑般清明,扫除江汉地区的污浊。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敬意和清明政治的向往。
全诗特点:
- 画面感强:从夜泊到黎明,从近景到远景,像一幅水墨长卷
- 时空交错:把眼前景、历史事、文人诗糅合在一起
- 情感丰富:有孤独感(孤云、渔翁)、豪迈感(铁笛、长风)、怀古忧思
- 善用对比:壮阔江山与寂寞云雨,历史辉煌与当下渔火
最动人的是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既看到自然之美,又感受到历史重量,最终升华为对文化传承和社会清明的期许。这种将个人感受与家国情怀结合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