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 其一

翠条金穗舞娉婷,野渡津头驿外亭。
啼鸟踏来枝太怯,春风扶起态沈冥。
黄河冰破初回绿,紫塞沙寒不放青。
此日深闺游子妇,只愁飘泊逐浮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的生动画面,既有自然景色的灵动,也暗含游子思妇的愁绪。

前四句写景:嫩绿的柳条像金穗一样随风轻舞,野外的渡口和驿站边的亭子静静伫立。树枝上的鸟儿轻轻一踏,柔弱的枝条就颤抖起来,春风温柔地托起它们,显得慵懒又含蓄。这里用"太怯"形容柳枝的柔弱,用"扶起"赋予春风人的温柔,把春天万物复苏的细腻感写活了。

后四句转入抒情:黄河的冰开始融化,河水重新变绿,但边塞地区(紫塞)还因寒冷看不到青草。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写闺中妻子看到这春景,却只担心在外漂泊的丈夫像浮萍一样无依无靠。这里用黄河解冻暗示时间流逝,用"不放青"的边塞暗示丈夫在寒冷艰苦的远方,最后用"浮萍"这个经典比喻,把妻子对丈夫漂泊无定的担忧写得既含蓄又深刻。

全诗妙在把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思妇的忧愁自然融合,柔美的柳条、怯弱的树枝,都像是思妇心情的写照,而解冻的黄河又暗示着分离时间的延长。最精彩的是最后两句突然从写景转到人事,让前面所有的春景都成了愁绪的铺垫,这种转折既意外又合理,把普通春景写出了深沉的情感。

陈继儒

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诸生,年二十九,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