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火篇

冻云合沓雪塞门,饥雀啄雪屋瓦翻。
十指如椎冷瑟缩,走拨火炉聊自温。
兽面雷回置几榻,中有榾柮焙新痕。
往昔少年黄犊健,短褐不完无寒暄。
有时野桥跨𩦺出,脱帽放距冲风奔。
齿发渐老百忧集,心神枯槁如空眢。
羊裘在臂药在裹,镇日默坐手自扪。
忽忆鹿关此时节,六花扑地连山村。
我欲拂袖辞神虎,更谁撰杖寻桃源。
呼奴蹋雪挝寒鼓,软脚煖酒眠东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寒冬中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慨,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四句像电影开场镜头:乌云压顶、大雪封门,饥饿的麻雀在屋顶啄雪翻飞。诗人冻得手指僵硬像木槌,只能围着火炉取暖。这里用"十指如椎"的比喻特别形象,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刺骨的寒冷。

中间部分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人生变化:年轻时像健壮的小牛犊,穿着破旧单衣也不怕冷,还常在野外撒欢奔跑。如今牙齿松动、头发花白,各种烦恼堆积心头,精神萎靡得像口枯井。这种对比让人自然联想到自己从青春到衰老的过程。

"羊裘在臂药在裹"这句很生活化,就像现代人天冷披外套、随身带药一样,说明诗人已经步入需要保养的年纪。"镇日默坐手自扪"的细节,活画出老年人独坐发呆、下意识摸东西的习惯动作。

最后六句是诗人的心理活动:看着大雪纷飞,想起远方的鹿关(可能是故乡或重要之地),产生逃离现实、寻找世外桃源的念头。但最终选择更实际的解忧方式——让仆人踏雪打鼓助兴,温酒暖脚后在东窗下酣睡。这种从幻想到现实的转变,透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

全诗就像冬日里的一篇日记,既有对严寒的真切描写,又饱含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人没有用华丽辞藻,但每个比喻(如枯井、小牛犊)都让人感同身受,特别是中年读者更能体会其中"齿发渐老"的复杂心境。最后选择温酒安眠的结尾,传递出一种与生活和解的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