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五十三首 其三十四
目前无异草,遍界绝遮拦。
域中日月斩新,方外乾坤独露。
直得龙天释梵,动地雨花。
妙德空生,目瞪口呿。
行棒行喝,拈放一边。
云月溪山,放过一著。
一处透,千处万处该通。
一机明,千机万机圆转。
碧岩不离此处,此处不离碧岩。
摄大千于毫端,融芥尘于刹海。
含花鸟过,抱子猿归。
湛寂凝然,应真不借。
万卉正资和气力,碧岩先发一枝香。
域中日月斩新,方外乾坤独露。
直得龙天释梵,动地雨花。
妙德空生,目瞪口呿。
行棒行喝,拈放一边。
云月溪山,放过一著。
一处透,千处万处该通。
一机明,千机万机圆转。
碧岩不离此处,此处不离碧岩。
摄大千于毫端,融芥尘于刹海。
含花鸟过,抱子猿归。
湛寂凝然,应真不借。
万卉正资和气力,碧岩先发一枝香。
现代解析
这首禅诗描绘了一种超脱自在、万物融通的境界,用自然意象传递深刻的禅理。
前四句展现开阔无碍的世界:眼前没有杂乱的野草(象征烦恼),天地间毫无遮挡。人间的日月焕然一新,世外的宇宙独自显露——形容悟道后内心清净、视野通透的状态。
中间部分用"龙天释梵动地雨花"等神话意象,表现悟道时的震撼体验。但禅师提醒这些玄妙景象(行棒行喝)都不重要,该放下就放下。真正的智慧在于:悟透一点就能通晓万物(一处透,千处通),明白一个道理就能圆融应对所有变化。
"碧岩"(青翠山岩)作为核心意象反复出现,象征禅心既扎根现实(此处),又超越时空。后续的"摄大千于毫端"等句,都在说大小相融的宇宙观——须弥山可纳入笔尖,微尘能包容大海,体现万物一体的境界。
最后回归自然:看花鸟飞过,抱猿猴归巢,在寂静中保持本真。结尾的"碧岩先发一枝香"最妙——严冬中岩石率先绽放花香,喻示禅者能在平凡中见神奇,在枯寂处生生机。全诗将玄妙禅理化为可感的自然画面,教人用通透心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