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郭北门行
出自郭北门,松柏何缤缤。白日不到地,野草悲阳春。
仰观苦雾繁,俯盼白骨新。白骨火不化,髑髅夜相宾。
飙风啸有恨,大暮难再晨。昔为嚣市子,今作广野尘。
昔竞刀锥微,今托鸱鸢亲。玄运乃如此,彼苍岂遗仁。
蒙庄达生死,缅邈烦恼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凉阴森的城外景象,通过强烈的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死无常、命运残酷的深刻感悟。
1. 开篇的死亡图景
诗人走出城北门,眼前是密密麻麻的松柏(常种在墓地),阳光被遮蔽,野草在春天里反而显得悲凉。抬头是厚重的雾气,低头却见新暴露的白骨——这些画面形成强烈视觉冲击,直接把人拉进一个鬼气森森的世界。
2. 超现实的恐怖细节
"白骨烧不化,骷髅夜里互做客"这两句最骇人:连火葬都失效的亡灵,只能在黑夜中彼此作伴。狂风呼啸像在控诉怨恨,漫漫长夜看不到黎明——这里用自然现象拟人化,暗示天地间充满冤屈与绝望。
3. 命运的反转讽刺
从前是闹市里的活人,如今变成荒野尘埃;过去为蝇头小利争斗,现在尸体只能喂食秃鹫。这种对比赤裸裸展现生命的脆弱,所谓财富地位在死亡面前毫无意义。
4. 诗人的悲愤质问
"命运如此残酷,老天哪有仁慈?"这是全诗的情感爆发点。最后提到庄子看淡生死的哲学,看似是自我开解,实则更反衬出眼前的惨状难以释怀。
核心魅力
这首诗像一部黑暗纪录片:
- 用"松柏/白骨/秃鹫"等意象构建出触目惊心的死亡景观
- "从前...现在..."的对比道尽人世无常
- 狂风怒号、黑夜无明等环境描写强化悲剧氛围
- 最终指向对天道不公的控诉,比单纯哀伤更有力量
诗人没有直接说战争或瘟疫,但通过这片"人变鬼,城变坟"的恐怖景象,让读者自然联想到乱世灾难,堪称古代版的"反战"主题作品。
郑善夫
(1485—1523)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弃官归。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画善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