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训导思学

董子汉大儒,正谊不谋利。
君为几代孙,家学尚未坠。
下帷诵诗书,世事不挂意。
焚膏补日力,汲汲求道义。
先达每指云,是必清庙器。
安知古鼎彝,不粥今市肆。
计偕来京师,再就彤庭试。
拜官复儒冠,刀笔耻为吏。
月俸纵云薄,尚可供糗糒。
何必公与卿,然后可行志。
吾知函丈前,亦自有公事。
师生论议中,岂独在文字。
八闽善人多,春风应远被。
象贤古所称,知君谅无愧。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董思学的教书先生,他继承了祖先董仲舒(汉代著名儒家学者)的品格,不贪图钱财,专心研究学问。诗中用简单的生活场景,比如"下帷诵诗书"(放下帘子专心读书)、"焚膏补日力"(点灯熬夜学习),展现他勤奋好学的形象。

作者称赞董思学虽然官职不高,但坚持儒家道德标准,宁可做清贫的教书先生也不愿当贪官。诗中用"古鼎彝"(古代贵重礼器)比喻他的高尚品格,说这样的品格在当今社会很罕见。

最后一段是鼓励的话:虽然董思学没有当大官,但在教育岗位上同样能实现人生价值。他培养的学生会把儒家思想传播开去,就像春风吹拂大地。诗中"象贤"一词意思是效法先贤,认为董思学完全配得上这个评价。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赞美了一位安贫乐道、坚守原则的知识分子,表达了"平凡岗位也能成就高尚人生"的思想,读来令人感受到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温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