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木杖笏行
两楹梦断坏梁木,天出斯文生宰木。
翳云拥雾二十里,虎踞龙蟠泰山足。
道德仁义为根株,礼乐枝叶光扶疏。
芘荫百代吾道尊,户有弦诵家诗书。
中间杨墨常蠹食,重欲剪伐逢老释。
崔嵬枯干尚生意,千古堂堂孟韩力。
年来旦旦加斧斤,干为扂楔枝为薪。
知音抱去甚泣玉,观者掩面如悲麟。
大横庚庚紫蛇腹,手板沾恩照绯绿。
老儒扶藉见圣人,岂并枯藤与桃竹。
斯文将坠吾道亡,不绝一线甚滥觞。
岂为区区徇枯木,亦如告朔存饩羊。
孔氏家庭手植桧,楷树相望阅千世。
乱来秦火几番烧,土黑灰寒共憔悴。
灵光殿基秋草深,牧童相唤穿坟林。
青蛙乱聒颜氏井,饥乌落日啼白禽。
佩玉长裾新进士,回视诗书等閒事。
赭袍白马飞将军,阔剑长枪不识字。
中原惨惨无神灵,白骨蔽野无苍生。
只知下石谁手援,老夫有泪洪河倾。
皇极厄会数流血,谁与澄清倒溟渤?
摩挲东家扣胫杖,拂拭囊中击蛇笏。
会当立圣蠲祆昏,鞭击鱼龙起春窟。
翳云拥雾二十里,虎踞龙蟠泰山足。
道德仁义为根株,礼乐枝叶光扶疏。
芘荫百代吾道尊,户有弦诵家诗书。
中间杨墨常蠹食,重欲剪伐逢老释。
崔嵬枯干尚生意,千古堂堂孟韩力。
年来旦旦加斧斤,干为扂楔枝为薪。
知音抱去甚泣玉,观者掩面如悲麟。
大横庚庚紫蛇腹,手板沾恩照绯绿。
老儒扶藉见圣人,岂并枯藤与桃竹。
斯文将坠吾道亡,不绝一线甚滥觞。
岂为区区徇枯木,亦如告朔存饩羊。
孔氏家庭手植桧,楷树相望阅千世。
乱来秦火几番烧,土黑灰寒共憔悴。
灵光殿基秋草深,牧童相唤穿坟林。
青蛙乱聒颜氏井,饥乌落日啼白禽。
佩玉长裾新进士,回视诗书等閒事。
赭袍白马飞将军,阔剑长枪不识字。
中原惨惨无神灵,白骨蔽野无苍生。
只知下石谁手援,老夫有泪洪河倾。
皇极厄会数流血,谁与澄清倒溟渤?
摩挲东家扣胫杖,拂拭囊中击蛇笏。
会当立圣蠲祆昏,鞭击鱼龙起春窟。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棵古老的楷树(孔子手植的树)为线索,通过树木的命运隐喻中华文化的兴衰,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忧虑和对社会乱象的愤慨。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1. 文化之根(开头到"户有弦诵家诗书")
用楷树比喻中华文化,说它的根基是道德仁义(儒家思想),枝叶是礼乐诗书。就像大树庇护众生,文化也滋养着世世代代。
2. 文化危机("中间杨墨常蠹食"到"观者掩面如悲麟")
说文化遭到各种破坏(杨朱、墨家、佛教等思想的冲击),像大树被砍伐。人们对待文化遗产就像对待破木头,懂文化的人伤心欲绝。
3. 现实惨状("灵光殿基秋草深"到"老夫有泪洪河倾")
描绘文化衰败后的景象:孔庙荒芜、牧童在坟地玩耍、读书人被轻视、武将当道不识字。社会动荡,百姓遭难,作者痛心疾首。
4. 呼唤复兴(最后部分)
作者擦拭着象征文化的拐杖和笏板(古代官员手板),希望能清除乱象,让文化重生,就像用鞭子唤醒沉睡的鱼龙,迎来春天。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大树比喻文化,形象生动
- 对比手法强烈(昔日的繁荣vs今日的衰败)
- 情感真挚,既有对文化的深情,又有对现实的愤怒
- 结尾给人以希望,体现文人担当
核心思想: 在战乱和社会动荡中,真正的灾难不仅是物质损失,更是文化传承的中断。作者呼吁人们重视文化根基,就像保护古树一样守护文明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