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谷次吴公济韵
昔营此幽栖,邈与世相绝。
誓将百年身,来守固穷节。
心期苦未遂,岁月一何阔。
终然匹夫志,肯遽甘没没。
兹晨复登瞰,目尽云一抹。
激烈永啸馀,朗寥高韵发。
夫君内德备,不学王骀兀。
观心见参倚(考异:一作秉心极清净),出世自英杰。
朅来肯顾我,同去弄云月。
微言得深扣,大句亦孤拔。
多谢警疏慵,未敢叹瞻忽。
更(考异:一作且)问毫釐间,是同端是别。
誓将百年身,来守固穷节。
心期苦未遂,岁月一何阔。
终然匹夫志,肯遽甘没没。
兹晨复登瞰,目尽云一抹。
激烈永啸馀,朗寥高韵发。
夫君内德备,不学王骀兀。
观心见参倚(考异:一作秉心极清净),出世自英杰。
朅来肯顾我,同去弄云月。
微言得深扣,大句亦孤拔。
多谢警疏慵,未敢叹瞻忽。
更(考异:一作且)问毫釐间,是同端是别。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在深山隐居,坚守清贫生活的故事,透露出不甘平庸、追求精神自由的志气。
开篇诗人回忆当初选择隐居深山,是想远离世俗纷扰,发誓用一辈子守住清贫的操守。但理想还没实现,时间却飞快流逝。不过即使是个普通人,也不愿就此埋没自己。
某天清晨登高望远,看着天边云霞,忍不住放声长啸,感觉心胸开阔。诗中提到的"夫君"(可能指朋友)是个内在修养很高的人,不像某些人装模作样。他保持内心清净,在俗世中活得出类拔萃。
这位朋友来看望诗人,邀他一起去赏云赏月。两人深入交谈,朋友的话让诗人深受启发,警醒自己不能懒散松懈。最后诗人思考:在细微差别之间,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区别?(暗示要分辨表面相似但本质不同的事物)
全诗展现了三个亮点:
1. 现代人也会有的矛盾 - 既想逃离世俗压力,又怕虚度光阴
2. 用"登高长啸"这个动作,生动表现了压抑后的释放
3. 结尾的思考很有哲学味,提醒我们要看清事物本质
这就像现代人偶尔想辞职去旅行,但又怕荒废事业。诗人在山中找到了平衡:既坚守初心,又通过良师益友获得成长。最后那个关于"细微差别"的思考,特别适合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 提醒我们要学会辨别真正重要的东西。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