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花游(丁亥)
海棠与江蓠,同艳异今古。
我折江蓠花,间以海棠妩。
狂呼红烛来,照见花双开。
恨不称花意,踟蹰清酒杯。
酒杯清复深,秋士多春心。
且遣秋花妒,毋令秋魄沈。
云何学年少,四座花齐笑。
踯躅取鸣琴,弹琴置当抱。
灵雨忽滂沱,仙真窗外过。
云中君至否,不敢问星娥。
我折江蓠花,间以海棠妩。
狂呼红烛来,照见花双开。
恨不称花意,踟蹰清酒杯。
酒杯清复深,秋士多春心。
且遣秋花妒,毋令秋魄沈。
云何学年少,四座花齐笑。
踯躅取鸣琴,弹琴置当抱。
灵雨忽滂沱,仙真窗外过。
云中君至否,不敢问星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赏花的浪漫场景,充满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和微妙复杂的情绪变化。
诗的开头用海棠和江蓠两种花作对比,说它们虽然都很美,但一个代表当下,一个象征往昔。诗人把两种花搭配在一起,在红烛照耀下显得格外动人。这里能看到诗人对美的极致追求——不仅要赏花,还要用烛光营造氛围,让花朵绽放双倍的光彩。
中间部分展现了诗人的矛盾心理:他端着酒杯,既为花朵的美丽而欣喜,又担心自己配不上这样的美景。这里"秋士多春心"是点睛之笔——明明是秋天,诗人却怀抱着春天的激情。他宁愿让秋花嫉妒自己的热情,也不愿让秋夜的寂寥吞噬这份美好。
随后场景突然热闹起来,诗人像年轻人一样弹琴作乐,引得满堂花朵仿佛都在欢笑。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让花朵也有了灵性,与诗人产生互动。
结尾最有意境:突然下起大雨,诗人恍惚觉得有仙人经过。他不敢直接询问仙人的到来,只能默默仰望星空。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到底是真的有仙人降临,还是诗人酒后半醉半醒的幻想?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既热烈又含蓄的情感。诗人用花朵、烛光、琴声、雨水营造出一个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美妙世界,把秋夜独处的寂寞转化成了与自然对话的浪漫体验。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在某个特别的夜晚,平凡的事物突然变得格外动人,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与我们共鸣。
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