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博士登俊赠西域地图

客从军中来,遗我盈丈纸。
展卷列丹青,大荒靡涯涘。
嵯峨于阗山,蜿蟺伊丽水。
轮台及阳关,如在掌上指。
汉唐殊名称,回夷互迁徙。
服畔靡有常,古来多战垒。
白骨沉沙窝,金刀折涧底。
寒暄异中华,幅员空万里。
有壤不可耕,得民不可使。
唐虞声教讫,西被流沙止。
聚米虽良谋,形势何足恃。
素壁张斯图,聊识大亥趾(老成经国之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军人朋友送给诗人一幅西域地图,诗人展开地图后感慨万千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地图带来的视觉震撼
诗人用"盈丈纸"形容巨大的地图,打开后看到连绵的群山(嵯峨于阗山)、弯曲的河流(蜿蟺伊丽水),连遥远的轮台、阳关都清晰可见。就像我们现在看卫星地图一样,把万里河山都浓缩在方寸之间。

2. 历史沧桑的感叹
诗人看到地图上标注的汉唐时期的地名,想到这些地方民族变迁频繁(回夷互迁徙),自古以来就是战场(古来多战垒)。他用"白骨沉沙窝"形容战争的残酷,用"金刀折涧底"暗示武力征服的徒劳,说明这片土地虽然辽阔,但难以真正统治(有壤不可耕,得民不可使)。

3. 治国智慧的反思
最后诗人提出深刻见解:古代圣贤(唐虞)的教化最多到沙漠边缘就停止了,就算有再好的战略地图(聚米虽良谋),地形优势也不足以依靠。这就像现在说的"地图开疆"不靠谱,真正治国需要更实际的策略。

全诗通过一幅地图,把地理、历史、政治智慧巧妙融合,最后落在"务实治国"的主题上。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我们跟着他的眼睛看地图,跟着他的思绪想问题,自然而然地领会其中深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