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纲谣(李纲。)

一纲举,万目张。
建炎帝,开重光。
首窜卖国牙,继诛易姓王。
募军买马事战备,誓为吾君复旧疆。
忤汪黄,七十五日中书堂,奉祠已落张公章(浚。)。
嗟乎一纲去,万目弛,□马长驱饮江水。
张公督战方未已,张公督战方未已!

现代解析

这首《一纲谣》用直白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南宋初年的政治故事,核心是"抓准关键就能带动全局"的道理。

诗歌开头用渔网作比喻:提起主绳(纲),网眼(目)自然张开,比喻李纲(人名)当宰相时推行抗金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建炎皇帝(宋高宗)登基后,先惩罚了卖国贼,又杀了想篡位的伪楚皇帝张邦昌,接着招兵买马准备北伐,想帮皇帝收复被金兵占领的国土。

但转折来了——李纲因为反对汪伯彦、黄潜善的投降政策,只当了75天宰相就被罢免。就像渔网主绳断了,整个抗金局面立刻崩溃:金兵战马(□处可能是"胡"或"虏"字)直接冲到长江边。这时另一位主战派张浚还在坚持指挥作战,诗中重复"张公督战方未已"强调他的孤军奋战。

全诗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 李纲在位时"万目张"的井然有序 vs 罢相后"万目弛"的全面崩溃
- 开头振奋人心的北伐准备 vs 结尾金兵饮马的危急画面
- 75天的短暂改革 vs 造成的长远影响

通过这个真实历史片段,诗歌揭示了两个深刻道理:一是国家需要坚持正确路线(纲)才能稳定发展,二是英雄人物对历史走向的关键作用。虽然语言简单,但其中"纲举目张"的智慧至今仍能启发我们思考领导力和系统运作的关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