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写给朋友唐子畏的送别诗,主题是朋友要去九仙山求梦占卜,诗人借此表达对人生困惑的思考。
全诗可以分成三层意思:
1. 前四句写朋友求梦的原因:人生方向太难抉择(比如仕途进退),听说灵山能解梦答疑,朋友不惜花三个月准备干粮去求问。诗人觉得人生本就如梦,何必再问?这里用"裹粮三月"的细节,突出求梦的不易,也暗含对此举的调侃。
2. 中间两句是想象:等朋友从天台山、雁荡山求梦归来,在春风秋月的美好时节,自己会一直惦记着他。用"秋月春风"这样美好的意象,冲淡了前文的调侃,转为真挚的牵挂。
3. 最后两句转折:诗人其实也有困惑想托朋友代问——天下百姓何时能安居乐业?这里突然从个人命运上升到家国情怀,用"苍生帖息"(百姓安定)的提问,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全诗妙在:
- 表面送别求梦,实则探讨人生
- 从调侃到牵挂再到忧国,情感层层递进
- 最后一句突然拔高境界,体现古代文人的担当
- 用"裹粮""秋月春风"等具体意象,让哲理思考不显枯燥
诗人用朋友求梦的小事,写出了对个人命运和天下苍生的双重思考,既有文人趣味,又有家国情怀,是明代文人诗的典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