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岁末时节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悟,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
前四句写市井与自然的对比:街市灯火像熔金的洞穴般耀眼,官衙旁的梅花如白玉堆积的山峦。诗人用"酿泉"比喻汲取众人智慧,像干涸的泉水被重新注满;"斡还转灵关"暗指命运转折如同转动灵巧的门轴。
后四句转向内心世界:在太平盛世(熙皞)万物和谐,诗人说自己已删除了忧愁(牢愁)。最后通过擦拭心爱砚台的日常动作,展现闲适心境——表面是清洁砚台,实则是整理思绪,在岁末获得内心的宁静。
全诗妙在将岁末生活细节(市火、梅花、砚台)与人生感悟自然融合,用"酿泉""转灵关"等生动比喻,把汲取智慧、命运转折这些抽象概念具象化。结尾擦拭砚台的动作,更是以小见大,把修身养性的道理融入生活琐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历经沧桑后的从容淡泊。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