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九日闻杜鹃

江村漠漠竹枝雨,杜鹃上下声音苦。
此鸟年年向寒食,何独今闻摧肺腑。
昔人云是古帝魂,再拜不敢忘旧主。
前年三月十九日,山岳崩颓哀下土。
杂花生树莺又飞,逆首依然逋膏斧。
燕山模糊吹蒿薤,江表熙怡卧钟鼓。
太王蓄意及圣昌,奥窔通诚各追数。
金马封事石渠书,怨毒犹然在门户。
静听呜咽若有谓,懦夫不难安寠薮。
何不疾呼自庙堂,徒令涕泣沾草莽。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杜鹃鸟的哀鸣,抒发了作者对明朝灭亡的沉痛哀思。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段(前六句)写杜鹃啼血的场景。开篇用"江村漠漠竹枝雨"描绘出阴雨绵绵的凄凉氛围,杜鹃鸟在雨中上下翻飞,叫声凄苦。这里用"此鸟年年向寒食"点明时间,寒食节本是祭奠先人的日子,杜鹃啼叫更添哀伤。诗人特别强调"何独今闻摧肺腑",暗示今年的感受格外痛彻心扉。

第二段(中间十二句)转入历史追忆。先用"昔人云是古帝魂"的典故,将杜鹃比作蜀国望帝的魂魄,表达对旧主的忠诚。接着用"前年三月十九日"这个具体日期,暗指明崇祯帝自缢煤山的历史事件。"山岳崩颓"的夸张手法,表现王朝覆灭的震撼。随后通过"杂花生树"与"逆首逋逃"的对比,讽刺清朝统治者逍遥法外,而忠臣义士仍在坚守气节。

第三段(最后六句)转为悲愤的质问。诗人痛心疾首地质问:既然杜鹃懂得为旧主哀鸣,为何当权者不能站出来匡扶正义?"静听呜咽若有谓"将杜鹃拟人化,它的呜咽仿佛在诉说亡国之痛。结尾"徒令涕泣沾草莽"充满无力感,百姓的眼泪只能洒在荒野草丛中,暗示复国无望的悲凉。

全诗以杜鹃啼血为线索,将自然景物与历史事件紧密结合,通过今昔对比、人鸟相喻等手法,表达了深沉的家国之痛。诗中"三月十九日"的特殊日期,以及"金马封事""石渠书"等典故,都暗指明王朝的覆灭,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才能完全理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