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传寇至以方粲秋所寄书简五十五通装为一帙寄还之媵以长句

飘蓬身世攒眉过,咏絮才华照眼明。
七月苔岑知苦学,四年书疏满离情。
青毡见累成长物,彤管何堪没寇兵。
寄去于潜归赵璧,香奁安稳护瑶琼。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在战乱年代中通过书信寄托情感的动人故事。

诗的前四句像是老友叙旧:诗人说自己像飘荡的蓬草一样辗转流离,皱着眉头过日子;而收信人才华横溢,文字像柳絮般轻盈优美。提到对方在七月酷暑中依然勤奋苦读,四年来的书信承载了满满的思念之情。这里"苔岑"比喻勤奋如苔藓般坚韧,"书疏"就是指来往的信件。

中间四句忽然紧张起来:诗人担心自己的旧毛毯(青毡)会成为累赘,更害怕珍贵的笔墨(彤管)毁于战火。"寇兵"二字点明了当时动荡的背景,让人联想到日军侵华的历史场景。

最后两句最温暖:诗人决定把五十五封信像和氏璧一样完整归还(用"完璧归赵"的典故),希望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能像装在梳妆盒(香奁)里的美玉一样被好好珍藏。这里的"瑶琼"既是比喻书信珍贵,也暗指写信人的心意如玉般纯洁。

整首诗像一封饱含温度的家书,既有对友人才华的赞美,又有乱世中守护情谊的坚定,更藏着对战火摧残文化的忧心。诗人把厚重的历史、真挚的友情、文人的风骨,都装进了这短短的八句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