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鲁迅百岁诞辰而歌之题《狂人日记》(1981年)

知是人狂是我狂,人肉筵宴四开张。
仁义首德为纱幕,骨血心肝作羹汤。
彼吃人者终被吃,将被吃者亦来偿。
上倨中外高贵神圣客,下剥八文一斤小儿郎。
吁嗟乎,祥单二嫂谁更苦,阿Q小D乏一双。
闺土又生小闺土,孔乙己酒债终未偿。
瑜儿颈血痊病否,连殳纬甫寂寞亡。
吁嗟乎,一百八将落日景,十二金钗薄命娘。
贞节奇坊好逑传,金瓶梅喷肉味香。
廿年目睹怪现状,万古孽海又官场。
何处不是人肉宴,古久帐簿几篇章。
如斯大梦谁先觉,先生荷戟独彷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作,借鲁迅笔下的人物和主题,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全诗以“人肉筵宴”为核心意象,生动展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诗中列举了鲁迅作品中的经典人物:被礼教逼疯的祥林嫂、麻木的阿Q、沦为生育工具的闰土、穷困潦倒的孔乙己等,这些形象共同构成了“吃人社会”的众生相。作者用“彼吃人者终被吃”揭示压迫者终将自食恶果的轮回,而“将被吃者亦来偿”则暗指被压迫者的麻木顺从。

后半部分将批判扩展到整个文化传统,提及《水浒传》的暴力、《红楼梦》的悲剧、《金瓶梅》的欲望等,说明“吃人”现象渗透在历史各个角落。“古久帐簿”喻指封建礼教的罪恶记录,“先生荷戟独彷徨”则致敬鲁迅孤独抗争的精神。

诗歌的魅力在于:
1. 用“人肉宴”这个触目惊心的比喻,让抽象的社会批判变得具象可感
2. 通过鲁迅文学宇宙的人物群像,唤起读者共鸣
3. 结尾“荷戟独彷徨”的意象,既点明鲁迅的战士姿态,也暗示改造社会的艰难
4. 全诗押韵自然,语言犀利,延续了鲁迅杂文式的战斗风格

这首诗不仅是向鲁迅致敬,更是对人性异化的持续拷问,提醒人们警惕任何形式的“吃人”逻辑在现代社会改头换面地重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