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失眠之夜的愁绪,语言简单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坐见残灯灭,卧听疏漏迟"通过两个动作展现辗转难眠的状态:坐着看油灯渐渐熄灭,躺着听更漏声缓慢滴答。"残灯"和"疏漏"这两个意象既交代了时间(深夜),又暗示了主人公的孤独。
后两句"也知愁不寐,欲待梦来时"直白地道出失眠原因——忧愁。明明知道愁绪让人睡不着,却还是期待着梦境降临,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特别是"欲待"二字,把那种既想睡又睡不着的煎熬感写得特别生动。
全诗妙在:
1. 用日常小事(看灯、听更漏)表现大情绪
2. 时间流逝感很强(从灯亮到灯灭)
3. 把"失眠"这个常见体验写出了新意
4. 最后两句像在自言自语,让读者产生共鸣
这种诗好就好在:我们都有过睡不着的时候,但诗人能把这种普通经历写得既具体又意味深长。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