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出自《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其三十二》,主要讲述的是古代的一种社会风俗。诗中提到了一个关于“无子则逐”的习俗,意思是如果一个家庭到了壮年还没有孩子,这个家庭可能会被驱逐或受到某种形式的惩罚。
诗的第一句“室家壮年,无子则逐”,是在说在家庭到了壮年阶段(通常指成年阶段)还没有生育子女,就可能会遭受某种形式的驱逐或处罚。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生育的重视,以及没有后代可能带来的社会压力。
“见于信史,全齐之俗”,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习俗在可信的历史记录中有所记载,是整个齐国普遍存在的风俗。这里的“信史”指的是真实可信的历史记载,“全齐之俗”指的是整个齐国的风俗习惯。
“原本厥初,师言可复”,这一句是说这种习俗原本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可以通过学习再次恢复或尊重这种传统。
“以学则知,揆之宜笃”,意思是通过学习可以了解这种习俗,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尊重这种传统的风俗习惯。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述古代的一种社会风俗,强调了古代社会对于生育子女的重视,以及对这一风俗的尊重和传承。
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21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母显仁皇后韦氏。赵构生于大观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同年赐名赵构,封蜀国公,历任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等职,不久晋封康王,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掳徽、钦二帝北去后,被宋钦宗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史称“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