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维卿师桂林七首 其四

轮铁南交走电軿,苍梧西上又扬舲。河山破碎羊肠险,楼阁空濛蜃气腥。

百粤安危关互市,五洲消息迫重溟。谢公高卧应难稳,丝竹中年带泪听。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老师维卿的思念,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前两句写旅途奔波:坐着火车(轮铁)和快船(电軿)在南方交趾(今越南北部)疾驰,又乘船(扬舲)从苍梧(广西梧州)向西出发。通过交通工具的快速变换,暗示行程匆忙,也暗喻时局动荡。

中间四句写所见所感:山河破碎得像羊肠小道般险峻,海市蜃楼般的楼阁中弥漫着血腥味。这里用"蜃气腥"暗指外国势力入侵带来的危机。后两句直接点出:两广地区的安危取决于对外贸易(互市),而世界局势(五洲消息)正从海上迫近。说明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列强从海上入侵的严峻形势。

最后两句借古喻今:用东晋名臣谢安的故事,说老师即使想隐居(高卧)也难以安心,因为人到中年,听到音乐(丝竹)都会落泪。这里既表达对老师的牵挂,也暗示有识之士面对国难无法置身事外的悲愤。

全诗特色在于:
1. 用现代交通工具入诗(火车、轮船),体现时代感
2. 比喻新颖,如把山河比作破碎的羊肠,把外国势力比作腥臭的海市蜃楼
3. 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师生之情升华到家国之忧
4. 结尾用典自然,谢安的故事既赞美老师才能,又烘托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无奈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