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澳门一座古老的天主教堂,语言通俗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天主堂高十字支,筑从新教未行时"说的是:高高的天主教堂顶上竖着十字架,这座教堂是在基督教新教还没传到中国时就建好的。这里点明了教堂的两个特点——外形醒目(高十字架)、历史悠久(比新教传入更早)。
后两句"嵌空万石玲珑甚,独少流传景教碑"则像镜头拉近:教堂用无数石块精巧垒砌,结构玲珑剔透,但遗憾的是没有像西安景教碑那样能证明古代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文物。这里通过对比手法,既夸赞了建筑工艺的精美,又带出对历史文物缺失的淡淡惋惜。
全诗像一张老照片,用教堂这个具体事物,折射出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独特历史。诗人既欣赏异域建筑之美,又流露出对中国基督教历史考证的关切,这种复杂情感藏在简单的景物描写中,耐人寻味。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