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扬子江泊京口

长江天堑控南州,吴越相望民物稠。
万里风涛趋大海,两山岩壑障中流。
鱼龙喷薄瓜洲渡,燕雀喧呼多景楼。
旧垒更须誇铁瓮,清时久不识兜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京口段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底蕴,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开篇两句像航拍镜头——长江像天然的护城河守护南方,两岸的吴越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富。这里用"天堑"突出长江的军事屏障作用,同时展现江南的繁华。

中间四句是动态特写:长江波涛奔向大海,金山和焦山像门神般矗立江心。瓜洲渡口鱼龙翻腾(暗喻船多热闹),多景楼上百姓欢声笑语。诗人用"鱼龙喷薄"形容渡口繁忙,"燕雀喧呼"比喻市井热闹,把自然景观和人间烟火巧妙融合。

最后两句转入历史感慨:坚固的铁瓮城(镇江古城)曾是军事要塞,但如今天下太平,人们早已忘记战争("兜鍪"指头盔)。这里暗含对和平的珍视,通过古今对比,让壮丽山河更显可贵。

全诗就像一部风景纪录片,先大场景铺开,再聚焦生动细节,最后用历史感升华。诗人把江景的壮美、市井的热闹和历史的厚重,用鱼龙、燕雀这些日常意象串联起来,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这条大江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承载着人间烟火和历史记忆的生命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