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崇庆州牧赠中宪大夫常公殉节录后
留都钟杰士,蜀地表纯忠。
剑水声如咽,闾山望益崇。
荆荣双树紫,杏掇一枝红。
才合登薇省,名偏阻蕊宫。
选人来北阙,作令赴西充。
地辟民犹古,官清狱自空。
珍曾辞蒟酱,酒不醉郫筒。
圣庙榱题焕,书生既禀丰。
人方依众母,檄忽奉元戎。
叱驭驰驱急,从军意气雄。
唱筹能给饷,磨盾待书功。
逆竖俄中变,降蛮竟内讧。
起刀犹奕奕,致命岂匆匆。
舌与常山似,拳还卞令同。
裹尸虚马革,埋骨委蚕丛。
荫子天恩渥,升阶恤典隆。
碑留绵竹郡,祠傍浣花翁。
国史标名氏,良朋感始终。
遗诗传丽藻,实录纪英风。
毅魄千秋在,无须怅数穷。
剑水声如咽,闾山望益崇。
荆荣双树紫,杏掇一枝红。
才合登薇省,名偏阻蕊宫。
选人来北阙,作令赴西充。
地辟民犹古,官清狱自空。
珍曾辞蒟酱,酒不醉郫筒。
圣庙榱题焕,书生既禀丰。
人方依众母,檄忽奉元戎。
叱驭驰驱急,从军意气雄。
唱筹能给饷,磨盾待书功。
逆竖俄中变,降蛮竟内讧。
起刀犹奕奕,致命岂匆匆。
舌与常山似,拳还卞令同。
裹尸虚马革,埋骨委蚕丛。
荫子天恩渥,升阶恤典隆。
碑留绵竹郡,祠傍浣花翁。
国史标名氏,良朋感始终。
遗诗传丽藻,实录纪英风。
毅魄千秋在,无须怅数穷。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名叫常公的忠臣为国捐躯的故事,用平实的语言赞美他的忠诚与英勇。
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头介绍常公是南京(留都)的杰出人才,在四川(蜀地)做官时表现出纯粹忠诚。用"剑水声如咽"形容当地百姓对他的哀思,"闾山望益崇"说他的声望越来越高。
2. 中间讲述常公的为官之道:他拒绝贿赂("珍曾辞蒟酱"指不收贵重礼物),清正廉洁,把地方治理得很好,监狱都空了。他还重视教育,修缮学校,资助贫困书生。
3. 转折处描写战乱突发,常公奉命从军。他积极筹措军饷("唱筹能给饷"),准备建功立业。但局势突变,叛军内讧,常公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舌与常山似"用唐代忠臣颜真卿的典故,说他宁死不屈;"拳还卞令同"用春秋时卞庄子刺虎的典故,赞美他勇猛无畏。
4. 结尾写朝廷厚葬常公,在绵竹立碑,在成都(浣花翁指杜甫)建祠纪念。他的事迹载入史册,朋友为他整理遗作。最后两句说这样的忠魂永垂不朽,不必为他的早逝感到遗憾。
这首诗用具体事例展现了一个清官、忠臣的形象,没有空洞说教。通过常公拒收贿赂、兴办教育、临危受命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最后用"毅魄千秋在"作结,传递出忠义精神永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