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来自舂陵出示初寮翰墨感时怀旧辄为长句

先生视草白玉堂,文章一出自名世。
分光莲烛真为荣,拭吐龙巾何足拟。
艮岑夜召趋伸霄,怜我婆娑百僚底。
紫禁欢传拜左辖,漫刺走贺城南第。
羸僮瘦马堂阶下,叹我粗官殊少味。
惊闻一麾出燕出,旌旌遽下云漠间。
睿思官曹方顾宠,笑我翻然归挂冠。
金兵南来郡国破,二圣北狩天步艰。
黎元鼎沸死乡土,士夫云扰奔荆蛮。
一人尝胆固不易,诸将束胸今何难。
朝来喜见舂陵客,问讯先生多翰墨。
怀古伤时初不忘,回首长安泪横臆。
君不见虎踞龙盘气象雄,王者都此成大功。
遥知庙堂有高论,似闻天跸移江东。
几年中兴要贤俊,颇怀仲父安东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官员回忆往事、感慨时局的作品,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我们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回忆辉煌往事
开头回忆自己曾在皇宫起草诏书("视草白玉堂")的荣耀时光,文章才华受人称赞。用"莲烛""龙巾"这些皇家用品形容当时的显赫,但马上用"何足拟"表示这些虚名不值一提,体现豁达。

2. 官场起伏的感叹
中间描述自己从高位到被贬出京的经历。用"羸僮瘦马"对比当年风光,自嘲是个没实权的"粗官"。突然被贬出京("一麾出燕")时,用旌旗消失在云间的画面感,表现失落。

3. 忧国忧民的情怀
后段转向对国家危机的痛心:金兵南下、皇帝被俘("二圣北狩")、百姓流离。用"黎元鼎沸"形容社会动荡,批评将领们("诸将束胸")不敢抗敌。这里"一人尝胆"用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呼吁坚持抗敌。

4. 遇见故人的感慨
遇到来自舂陵的老友,看到对方带着昔日同僚的墨宝,触景生情。"回首长安泪横臆"一句,用转身泪湿衣襟的画面,生动表现对往事的伤感。

5. 对未来的期待
结尾用南京("虎踞龙盘")的地势象征国家根基,相信朝廷("庙堂")会有良策,提到"仲父安东晋"(指东晋名相王导安定江南的历史),暗示希望有人能力挽狂澜。

全诗亮点
- 用"莲烛""瘦马"等具体事物代替抽象说理,画面感强
- 从个人命运延伸到国家命运,小中见大
- "泪横臆""旌旌遽下"等动态描写让情感更鲜活
- 最后用历史典故(勾践、王导)含蓄表达希望,避免直白说教

诗人通过自身经历,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在乱世中从个人荣辱到心系天下的心路历程,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那种深沉的家国情怀。

吴可

建康人,字思道。原名默。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尝以诗谒苏轼、刘安世,得二人称勉。为蔡绦所用,又出入梁师成之门。累官至团练使。宣和末避战乱辞官,责授武节大夫致仕。有诗名,兼长于词。主张学诗当以杜甫为体,以苏轼、黄庭坚为用。有《藏海居士集》、《藏海诗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