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压抑的民间生活图景,通过强烈的画面对比展现人世间的苦难与无奈。
开篇四个"咄咄"像沉重的叹息,立刻营造出压抑氛围。野风卷着草皮、乌云低垂的荒野景象,暗示着环境的恶劣。竹子蒙尘、遮住远山,连鸡都惊慌飞上树,海里连猛禽鹘都不见踪影——这些反常现象暗示世道不太平。
后四句转向人间百态:年轻人(淮南小儿)尚且天真不知愁苦,而老人(淮南老翁)已无力呼喊,只能捧着瓦盆看水中倒映的日食。这个细节特别震撼——日食本是罕见天象,老人却只能通过一盆水观看,既表现贫困窘迫,又暗喻人生光明的消逝。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这种强烈对比:自然界的狂风乌云与人类的渺小无力,年轻人的无知与老人的认命,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酸的民间生存图。诗人没有直接说苦难,但每个意象都在诉说那个时代普通人面对命运时的无奈。
谢翱
(1249—1295)福建长溪(宁德市福安市晓阳镇人),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