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扬州城夜晚的歌舞场景,暗含对繁华易逝的感慨。
上片用生动的画面感开篇:扬州(芜城)新建的歌舞场所里,红色地毯柔软铺地,歌女们吹奏金管、弹拨银筝,热闹非凡。"二十四桥明月"的经典意象,既点明扬州特色,又暗示这歌舞喧嚣直到月明时分仍未停歇。
下片笔锋微妙转折:前两句用"凤凰不来衔书"的典故,暗指当下只有世俗享乐,缺少高雅文化。结尾最耐人寻味——清晨风吹散彩云般的歌舞盛宴,只留下淡淡哀愁。最后反问句点破主题:扬州这座以歌舞闻名的城市,是否长久沉醉在声色之中?
全词明写歌舞升平,实藏忧思。就像用金线绣繁华图样,却让读者在绚烂中嗅到一丝盛极而衰的气息。最妙的是通篇不直接说教,让扬州城的管弦声、明月光自己诉说浮华背后的空虚。
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