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蝉的习性来比喻人的品格,写得既生动又深刻。
前两句写蝉的生活状态:它喝的是早晨的露水,吸的是清风,在高枝上不停地鸣叫。这里的"为俗聋"很有意思,表面是说蝉鸣给耳朵不好的人听,实际暗指蝉的清高鸣叫,世俗之人是听不懂的。就像现实生活中,品格高尚的人说话做事,那些庸俗之辈往往不能理解。
后两句用伯夷的典故来升华主题。伯夷是古代著名的清高之士,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诗人说蝉比伯夷还要清高,因为它"不餐周粟"——连人间的粮食都不吃,只靠露水过活,所以肚子总是空的。这里既写了蝉的真实生活习性,又赋予它高尚的人格象征。
整首诗妙在把蝉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精神品格完美结合。蝉饮露餐风的习性,恰好可以用来象征文人雅士不慕荣利、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蝉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对高尚情操的赞美。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让诗歌既形象生动,又意味深长。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