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瞻仰苏轼坟墓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苏轼的敬仰和怀念。
首联“细雨初收曙色寒,苏坟瞻拜拥衣冠”交代了时间和场景:细雨刚停,天色微明,诗人穿着庄重的衣冠来祭拜苏轼。这里的“寒”字既指天气的寒冷,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肃穆之情。
颔联“森森陇树春云霭,耿耿碑文夜月看”写坟墓周围的景色:茂密的树木笼罩在春天的云雾中,碑文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这两句通过“森森”和“耿耿”两个叠词,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同时也突出了苏轼墓地的幽静和碑文的永恒。
颈联“古寺鸣钟风韵迥,断桥流水涧声潺”转向远处的景物:古老的寺庙传来钟声,断桥下的流水潺潺。钟声和流水声的描写,为画面增添了动态感和音韵美,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尾联“我来桑梓君知否,勒马东归兴未阑”是诗人的感慨:他来到苏轼的故乡祭拜,问苏轼是否知道他的到来,最后勒马东归,兴致依然未尽。这里的“桑梓”指故乡,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亲切感,“兴未阑”则说明诗人对苏轼的敬仰之情深厚,难以平息。
整首诗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表达了对苏轼的深切怀念和敬仰。诗中既有对墓地肃穆氛围的刻画,也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