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行戍稿)

七十馀生巳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
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70多岁老人在病中写下的感慨,字里行间充满无奈和心酸。

开头两句说:自己活到70多岁头发都白了,按照朝廷规定本可以退休还乡。这里"律例许归休"说明老人是有资格退休的,为下文的不公遭遇埋下伏笔。

三四句形成强烈对比:本来应该在巴江(四川一带)安享晚年,现在却莫名其妙成了云南的囚徒。"翻为"二字特别传神,写出命运突然反转的荒谬感。

五六句直接道出冤屈:被贬官流放根本不是皇帝的本意,而是被小人设下圈套陷害。"网罗巧中"四个字生动描绘了小人精心设计陷阱的阴险。

最后两句最催泪:想到故乡祖坟无人祭扫,想到不懂事的儿女,就连九泉之下的祖先都会伤心得流泪。这里用"痴儿女"和"泉下伤心"的想象,把思念故土、担忧家人的情感推向高潮。

全诗就像一位白发老人躺在病床上,对着我们诉说他的冤屈和乡愁。没有华丽辞藻,但每个字都沉甸甸的,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官场险恶和人生无常。特别是最后想象祖先在九泉下流泪的画面,既新奇又令人心碎。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