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
广陵散,妙哉嵇公其旨深,谁知此是亡国音。
商声慢大宫声微,强臣专命王室卑。
我闻仲达窥天禄,人见飞鸟在晋屋。
子元废芳昭杀髦,常道乡公终荡覆。
义师三自广陵起,功皆不成竟夷戮。
广陵散,宣诛凌。
景诛俭,文诛诞。
广陵散,晋室昌,魏室亡。
商声慢大宫声微,强臣专命王室卑。
我闻仲达窥天禄,人见飞鸟在晋屋。
子元废芳昭杀髦,常道乡公终荡覆。
义师三自广陵起,功皆不成竟夷戮。
广陵散,宣诛凌。
景诛俭,文诛诞。
广陵散,晋室昌,魏室亡。
现代解析
这首《广陵散》借古琴曲之名,暗喻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被司马氏篡夺的历史悲剧。全诗用三个层次展开:
一、音乐中的政治密码
开篇点出《广陵散》表面是嵇康演奏的琴曲,实则是预言魏国灭亡的"亡国音"。用"商声慢大宫声微"的乐理暗喻强臣(司马氏)专权、皇室(曹魏)衰微的局面,就像音乐中主音(宫)微弱而商音(臣)强盛。
二、司马氏篡权三部曲
用"飞鸟在晋屋"的典故(古人认为屋上落鸟预示改朝换代),串联司马懿(仲达)开始谋权、司马师(子元)废魏帝曹芳、司马昭杀曹髦三个关键事件,最后司马炎(晋武帝)彻底取代魏国建立晋朝。
三、反抗者的悲歌
诗中列举三次广陵地区反抗司马氏的起义(王凌、毌丘俭、诸葛诞),虽然都打着正义旗号,但最终全部失败被杀。结尾用反讽手法说"晋室昌,魏室亡",表面庆祝晋朝兴盛,实则痛惜曹魏灭亡。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琴曲、乐理与历史完美结合,就像用音乐演奏了一部惊心动魄的政治变局史。作者通过"亡国音"的隐喻,既表达对嵇康被杀的同情,也揭示所有反抗强权的悲壮结局,让千年后的读者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无力回天的历史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