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诗 其三十三

万象从来一径通,但缘分别便西东。
遗簪祇为情难尽,泣路方知意未穷。
偃仰不抛青嶂里,往来多在白云中。
平生分野应难比,涧饮林栖得古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的生活感悟,核心表达的是"万物本是一体,人心分别才产生对立"的哲理。全诗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前四句)讲人生哲理
开篇用"万象从来一径通"这个比喻,说世间万物本就像一条相通的路,但人总爱区分"西东"(代指对立)。就像遗落发簪是因为情意难断,迷路哭泣才懂心意无穷,暗喻人总是在失去后才会领悟。

第二层(中间两句)写隐居生活
"青嶂"指青山,"白云"象征自由。诗人说自己躺卧在青山里不离开,日常活动都在云霞中,用具体的山居场景展现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

第三层(最后两句)抒人生志向
诗人认为平常人划分界限的做法不可取,自己饮山涧水、住树林间(涧饮林栖)的生活方式,才是继承了古人淳朴自然的风尚。这里的"古风"既指古人的生活方式,也暗含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

全诗妙在将深刻哲理融入日常景物:用"遗簪""泣路"这样生活化的比喻说理,用"青嶂""白云"这样鲜明的画面传情。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在对比中展现诗人选择简单生活、追求精神自由的决心,就像现代人厌倦都市喧嚣时向往田园生活的心境。

释延寿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