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使君假记室吏
阿㜷呕心儿,佩囊有奚奴。
杜陵短褐翁,抄诗听小胥。
我生味风雅,古人思与俱。
家无儋石储,谁其供指呼。
主翁居专城,雁鹜纷庭除。
记史饱馀闲,愿言假一夫。
授以乌丝栏,副之玉蟾蜍。
晴窗扫桐叶,细字蝇头书。
杜陵短褐翁,抄诗听小胥。
我生味风雅,古人思与俱。
家无儋石储,谁其供指呼。
主翁居专城,雁鹜纷庭除。
记史饱馀闲,愿言假一夫。
授以乌丝栏,副之玉蟾蜍。
晴窗扫桐叶,细字蝇头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穷书生想向当官的朋友借个抄写员的故事,用生活化的比喻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清贫与风雅追求。
前四句用两组对比:母亲为儿子操劳到呕心沥血,富贵人家却有奴仆随身伺候;杜甫这样的诗圣穿着粗布短衣,还得靠小吏帮忙抄诗。这就像现代人自嘲"吃泡面搞创作"和"土豪有私人秘书"的差距。
中间六句是作者自述:虽然不懂什么高雅艺术,但向往古人的风骨。家里米缸都快见底了,哪还雇得起助手?这里用"家无儋石储"(米缸没隔夜粮)比直接说"穷"更生动,就像现在说"钱包比脸干净"。
后六句转入正题:看到当官的朋友衙门里闲人很多(雁鹜纷庭除,像说"单位里喝茶看报的人不少"),就想借个文书帮忙。要的不过是些纸墨(乌丝栏是带格子的纸,玉蟾蜍是砚台),在晴天窗下抄写梧桐叶般大的小字。最后两句特别有画面感,像在说:"借我个文员,保证让他在阳光充足的办公室认真干活。"
全诗妙在把"打秋风"(打秋风:指向有钱人寻求资助)说得清新脱俗:不直接要钱,而是借人力;不抱怨贫困,而是展现文人雅趣。就像现代人不说"借我钱",而说"你闲置的相机能借我拍组作品吗",既保全体面,又暗含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