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曹郡丞(贞吉)之官徽州(甲子)

胜绝新安郡,高秋拥传行。
江流清见厎,山色翠当楹。
万壑云为海,三都石作城。
漆林分井社,松盖辨阴晴。
墨爱麋丸渍,茶先谷雨烹。
由来风土美,见说讼庭清。
之子齐东彦,才华邺下并。
词源白石叟,诗法玉溪生。
凤沼趋晨久,鸾台典籍荣。
后来薪愈积,老去骥长鸣。
岂厌承明出,遥思厩吏迎。
名山谢康乐,隐吏许宣平。
晚饭桃花米,春厨竹笋萌。
麦光题素纸,龙尾涤金坑。
暇有怀人作,知同惜别情。
十年呼蓟酒,双调谱秦筝。
忽漫登长道,沉吟数去程。
迹犹淹旅食,心已定归耕。
七里严陵濑,千秋黟帅营。
相寻试酬和,编筏采红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送别好友曹贞吉去徽州任职时写的,充满了对徽州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才华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徽州风光(前12句):
诗人用生动的画面感描绘徽州(新安郡)的山水之美——江水清澈见底,青山翠绿如屏风,云雾缭绕如海,奇石堆叠似城墙。还提到当地特产:漆树成林、松树如伞盖遮阴晴,制墨用的麋鹿胶,谷雨时节采摘的好茶。通过这些意象展现出一个风景如画、物产丰饶的世外桃源。

2. 赞美友人("之子齐东彦"到"老去骥长鸣"):
用多个典故夸赞曹贞吉的才华:像三国邺下文人集团一样出众,写词有姜夔(白石)的风骨,作诗得李商隐(玉溪生)的真传。说他长期在朝廷(凤沼、鸾台指代皇宫)担任要职,像堆积的柴火越烧越旺,像老骥仍有千里之志。

3. 离别之情("岂厌承明出"到结尾):
虽然不舍友人离开京城(承明指皇宫),但想象他在徽州能像谢灵运游山水、许宣平隐居般自在。用"桃花米""春笋"等家常饮食,和"题诗""弹筝"等文人雅趣,表现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最后用严子陵垂钓的典故,暗示自己也有归隐之意,期待将来重逢酬唱。

全诗亮点:
- 画面感极强:江底可见的清水、云雾缭绕的山谷等意象组合,像水墨画般呈现徽州美景
- 善用对比:京城荣华 vs 山水闲适,突显对友人两种不同人生的祝福
- 情感真挚:十年共饮的回忆、双人合奏的细节,让离别之情格外动人
- 巧妙用典:通过历史名人(姜夔、李商隐等)类比,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曹贞吉的才华分量

诗人通过描绘目的地魅力来冲淡离愁,既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祝福,也含蓄流露了自己对官场的倦意和对田园的向往。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