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秋之夜的赏月场景,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人生感慨。
前两句写中秋月光格外明亮,诗人舍不得离开栏杆,一直欣赏到深夜。"尘世清光"暗示月光能洗涤尘世的烦恼,"那惜倚阑迟"表现出对美景的留恋。
中间四句展开丰富想象:先联想到银河边的仙人不知去向,又想到月光已洒满唐朝宫殿却无人知晓。这里用"槎通银浦"的典故(传说有人乘木筏到银河),"唐宫"则增添历史厚重感。接着写月光转动照亮山间桂树,诗人不得不移动酒席避开树影,这个细节生动展现月下饮酒的雅趣。
最后两句最有意境:诗人醉后放声高歌,不再眺望西边山岩,甚至恍惚间连自己是谁都记不清了。这种微醺状态下的忘我境界,正是全诗最动人的地方,把中秋赏月的陶醉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通过月光串联起现实与想象,既有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又有超脱尘世的遐思,最后落回饮酒高歌的畅快,层次丰富又浑然一体,展现了中秋月夜特有的诗意与哲思。